济宁经开区:“四个强化”推动公共资源 交易规范运行

发表时间:2023-06-05 11:49作者:张广文来源: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经开区分中心

为进一步提升公共资源交易各方主体满意度,打造“流程优、效率高、服务好”的交易环境,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经开区分中心立足工作职能,通过“四个强化”,规范公共资源交易秩序,助力我区公共资源交易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一、强化交易服务举措。

创新工作方法,组建项目专项服务小组,精准实施“五个一”服务方式保障交易项目高效推进,一个科室专门对接、一个台账全程跟进、各个环节专人负责、一个项目一档案、一个项目一回访,确保各服务环节无缝衔接。

二、强化信息公开透明度。

(一)招标计划提前发布。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和透明度,凡达到须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发布包含招标单位、资金来源等信息的招标计划15条,全方位、全视角向社会公开交易活动信息,方便潜在投标人提前了解项目概况,保障各方主体平等参与招投标活动。(二)招标信息全面公开。依据《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业务工作规程》,凡在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发布招标(资格预审)公告和招标(资格预审)文件,均自动推送到山东省公共资源交易网、中国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公开发布,实现交易信息全透明,及时发布不延迟。(三)公开操作流程及服务指南。在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交易知识库中公开交易系统登录、CA数字证书办理、保证金缴纳、电子档案等系统操作流程及服务指南,以流程信息全公开提高交易办理时效,最大限度方便交易主体参与公共资源交易活动。

三、强化开评标过程管理。

(一)不见面开标。项目采取不见面开标方式,在招标文件规定的时间、地点,投标人不需到场,在平台解密投标文件,开标全程在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下进行,现场运用网络工具公开查询投标保证金缴纳情况、公开进行投标报价电子唱标。2023年,我区实现建设工程、政府采购等“不见面”开标项目15项,实现“不见面”开标率达100%,累计为90余家投标企业节约交易成本约3万余元。(二)远程异地评标。4月7日,“济宁经济开发区石雕文化产业园项目(EPC)”项目作为济宁市首例“1+N”远程异地多点评标项目,主场设在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副场分别设在泰安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和聊城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规避地区评标专家在当地评标“业务群”交流评标信息,降低“围猎”专家的风险,实现优质专家资源及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资源跨地区、跨行业共享。2023年1-4月份,完成远程异地主场项目6个,作为副场配合其他地区完成远程异地项目15个,推动完成1+N远程异地评标2个,是优化营商环境常态化工作的再探索、再创新、再突破。(三)评定分离。依据《济宁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招标投标“评定分离”工作指引(修订)》(济建监管字〔2022〕7号),规范运用“评定分离”的评标办法和定标办法,实现招标项目“评优定优”目标。2023年1-4月份,完成评定分离项目3个,使用率达100%,实现成交金额57047.041638万元,节约资金3301.837884万元,节支率5.47%,进一步落实招标人主体责任。

四、强化电子化服务水平。

(一)全面推动电子保函。2023年,通过对我区工程建设项目类的投标保证情况统计(按开标时间统计),电子保函缴纳金额117.4000万元,电子保函缴纳次数比例占保函的比例达到92.31%,电子保函缴纳金额占保函的总金额达79.65%。(二)推行合同在线签订。深入推行招投标合同在济宁市公共资源电子交易系统在线签订和变更,加大合同履行及变更信息公开力度,方便市场主体查阅,广泛接受公众监督。截至2023年4月,交易平台已对外公开项目合同订立信息118项。(三)推行档案管理电子化。依托公共资源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收集、整理、归档招标投标交易和合同履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文件资料和信息数据,实现15个项目交易数据一件归档、智能存储、管理查阅的智能化和一体化。


分享到:
阅读排行